大王乌贼,通常栖息在深海地区,主要产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世界上第二大的无脊椎动物,身长估计约10至13米,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一。2013年1月初,日本NHK电视台和美国探索频道首次拍摄到了大王乌贼在深海中游动的景象。拍摄小组乘潜水器下潜到北太平洋630米的深海中,在那里拍摄到了这只长3米的大王乌贼。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深海拍摄到大王乌贼的动态影像。
巨型乌贼拥有篮球一样大的眼睛
大王酸浆乌贼和大王乌贼拥有大小如篮球的眼睛(比其它任何动物的眼睛大两到三倍),如果说它们的视力也不怎么样的话,那么它们的眼睛进化成这样的意义何在?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乌贼巨大的眼睛确实拥有一种阿哈船长(译者注:Captain Ahab是美国名著《白鲸》中捕鲸船的船长)梦寐以求的“超能力”:发现抹香鲸的踪迹。
这项新发现始于一次极其罕见的捕获。
2007年南极洲罗斯海上的渔民用渔网捕到了史上最大的完整乌贼:一只26英尺(8米)长的已死亡的大王酸浆乌贼。他们立即把它冰冻并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直到一组科学家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把它解冻。
解剖之后,这只重达1091磅(495千克)的动物让科学家震惊,因为它有着一双10.6英尺(27厘米)宽的眼睛,大小不亚于其它一种巨型乌贼:大王乌贼。
该研究的负责人,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生物学家Dan-Eric Nilsson说:“我们从未发现其它动物有那么大的眼睛,哪怕小那么一点的眼睛——它的眼睛尺寸和其它任何动物的相差悬殊。”
巨大的眼睛,有何用?
Nilsson开始不解:为什么两种巨型乌贼,大王酸浆乌贼和大王乌贼(后者稍小一点)长有特大号的眼睛?它们是如何使用它们的眼睛的?
既然大王酸浆乌贼生活的环境——水下3300英尺(1000米)——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那么似乎显而易见,它们的眼睛长得大可以捕捉更多的光线。
但是Nilsson团队的数学模型显示,水的光学性质限制了眼睛辨别出水下典型物体(如猎物)的能力。所以大眼睛似乎并未带来视觉上的优势。
事实上,他的数据表明:就深海视觉而言,长出橙子大小以上的眼睛是白费的。看一下同水域中其它动物的眼睛似乎就可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他说:“水下有许多动物,有些体形与大王酸浆乌贼类似,但是它们的眼睛远不及它的大。所以仅仅在水下能够看得清楚些不是它有巨大眼睛的原因。”
巨型乌贼能聚集光线
Nilsson在思考:因为眼睛的发育和养护是很“奢侈”的行为,它们的大尺寸一定有其原因。
该团队的模型显示,大王酸浆乌贼和大王乌贼那超大的瞳孔和视网膜拥有超常的远视能力,补偿了它们近距视觉不灵的缺陷。这种头足类动物善于发现远处的大型物体——比如以乌贼为食的抹香鲸。
但是,不论眼睛有多大,或者被发现的物体有多庞大,黑暗的环境还是对视觉造成了影响。
研究发现,乌贼的眼睛具有很强的聚光能力,能够察觉到一个足球场之外的哪怕很微弱的发光。
并非偶然的是,当一头抹香鲸游动的时候,它会干扰到一些微小的发光生物体,在其身后留下微弱的发光轨迹——从而无意间给乌贼留下了一个警告。
现在,Nilsson希望用同样的模型来揭开其它的生物是如何在深水中使用眼睛的,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水下生活。
“我们很难到达深水中,因此这个模型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途径,”他说,“我认为我们建立的模型能够用来揭开深水中的其它动物都能看到些什么。”
“在这片人类几乎无法进行观测的领域,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开始了解它的生态。”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