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的“卖身节”为什么叫“卖身节”,你知道吗?
早在2007年11月“卖身节”就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卖身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是中国岭南地区流传最早的“劳务集市”。美丽的传说和历史足以说明,东坑之所以形成“卖身节”这个奇特的节日,是因为东坑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
东坑二月初二为什么叫“卖身节”?
相传400年前,当时在东坑塘唇村有一家姓卢的大户,为了能赶在清明之前开耕,选定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个农产品交易集市日,在村前贴出请农耕长工的启示。自此之后,相沿成习,没有田地、没有工作的青年,都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村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以示“卖身”、出卖劳力,等待财主雇请。有田地的财主就会前往村前挑选“卖身”青年,“卖身”因此得名和流传。
古老的节日也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传说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比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雨,天必半日晴》等故事,流传甚广。越传越神奇,于是乎,“二月初二”这一天,省、佛、陈、龙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里,步行而来,说要遇仙,真是盛会空前。走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品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去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
历年来节日当天必定“半晴半雨”。水者财也,故近年来,每逢“卖身节”,游人中的年轻男女,总爱在大街小巷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随后,“卖身节”这一天在东坑指点射水区域内,游客可以尽情射水,把东坑“卖身节”的福气带回家。
众多美丽的传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让游客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自发聚集东坑。每年的“卖身节”也成为东莞参与度最高的节庆活动之一,前来射水狂欢的游客,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