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巴人为什么要实行悬葬?沉重的棺材又是怎样放置到悬崖洞穴的?里面到底有宝藏吗?一个个三峡悬棺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寻找答案。
三峡悬棺分布状况
三峡悬棺,是古代巴人一种比较奇特的安葬方式。古代巴人去世后,选择江河沿岸悬崖峭壁的半腰位置,一般离地面和崖顶都在几十至100米左右,利用悬崖上本身的天然洞穴,或者专门凿打崖洞,将棺材置放、悬置于洞内,或搁置在嵌入孔洞的木桩上。这些棺材因做成船的形状,并放置于悬崖,也称船棺、岩棺。
巴人三峡悬棺之谜
在瞿塘峡的棺木峡、风箱峡,西陵峡的铁棺峡、兵书宝剑峡,以及川江三峡地区支流奉节草堂河、巫山大宁河、巴东龙船河、秭归九畹溪、宜昌夷陵黄柏河等,都有大量的悬棺及悬棺群。从悬棺的地理分布情况看,三峡地区川江主航道悬棺相对稀少,支流的悬棺则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形成了悬棺群。据有关单位查勘,仅大宁河发现的悬棺群就有7处,棺材总数达300多具,其中保存完整的有70多具。
从发现的三峡悬棺葬随葬品来看,多为战国时期的柳叶形巴式剑、楚式剑及其他铜制品、土陶制品。考古人员又对捡回的棺材残片进行碳素断代测定,结果是2270前后80年,经树木年轮校正年代为2275前后90年,约公元前300多年,为战国中期偏晚的巴楚间争战结束时期。因此,三峡悬棺的产生年代,推定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
三峡悬棺放置之谜
古代的棺材木质坚硬、沉重,加上陪葬品、尸体,重量都在几百甚至上千斤,这种“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悬棺是怎样放置的呢?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目前的考古与研究界有三种比较公认的解释:一是事先在悬崖上凿打出一条路,将棺材搬上去后再把路毁掉;二是趁江河涨水时将棺材安置在悬崖;三是用绞车、绳索、滑轮等升降工具,从地面或崖顶,将棺材吊置悬崖半腰。
这三种解释,目前都没有比较可靠、可信的文字、实物证明。根据笔者一直对川江历史文化的学习和探讨,首先不赞成“事先凿路”之说。古代开凿手段非常原始,耗时耗资巨大,而且至今也没发现凿路、毁路留下的遗迹。“江河涨水”之说更是牵强附会,历史上川江并没有如此高水位的史料记载,从自然规律来看,即使川江出现较大的洪水,也是间隔几十年才一次,难道人死后要等几十年洪水来了才悬葬?并且,三峡地区川江支流的悬棺多于川江主航道,稍有水文常识的人都知道,支流涨水全是山溪齐头水,来去凶猛、迅速,怎能泛舟放置悬棺?
我比较赞同“绞车、绳索、滑轮等升降工具”之说,巴人在漫长的实践岁月中,从这些简单的劳动和生活工具里得到启发,用来安置悬棺是完全可能的。
巴人实行悬葬之谜
古人为什么要实行悬葬?这也是三峡悬棺至今未解之谜,存有多种说法。首先是崇拜说:出于对先人的尊崇,在先人去世后把尸体安葬在高崖上,希望先人的魂灵保佑子孙繁荣昌盛;第二种说法是,船形的棺材可将死者的魂灵超度到极乐世界;第三种是升天说:棺木不可飘浮空中,又不能葬于人迹可至的山崖之顶,古人眼中高山高崖离天最近,所以将先人安葬在悬岩绝壁洞穴中,先人的魂灵便可升天了。另外还有“为保护先人魂灵不被人兽侵犯”之说。
这种种无法印证的悬葬之说法,都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但目前再没有更好的解答。除了三峡悬棺,川江沿岸同一时期还有大量的船棺土葬墓被发现。1954年在重庆猫儿沱港区冬笋坝发掘出土的20座船棺土葬墓,其船形棺材与三峡悬棺中的船棺非常相似,棺材内也有大量的战国时期铜器、陶器等随葬物品。冬笋坝船棺土葬墓和三峡悬棺都属同一个时期的遗迹,也属川江地区巴文化的熏陶范围,因此用目前的说法来解答三峡悬葬之谜,说服力不是很强。
真正的三峡悬葬之谜,有待后人去探讨、发现。
三峡悬棺的传说
三峡悬棺之谜一直困惑着世人,都猜测里面一定有价值连城的宝藏。后人传说,三国时用兵如神的诸葛亮,自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便嘱托他最信得过的人,将许多人垂涎的兵书与宝剑装在棺材内,藏到西陵峡中兵书宝剑峡无人可攀的悬崖上,这里也之所以得名兵书宝剑峡。
民国初年,有个人想得到诸葛亮的兵书与宝剑,用粗绳索从崖顶吊了下去,进入放置悬棺的山洞。不过他从悬崖吊下去时,一眼望到崖底峡江汹涌的江水,突然产生一种恐惧感,慌慌张张在悬棺里找到一把宝剑就往回走,可刚要拿出崖洞时,宝剑却神奇般地不见了。他认为这是冲撞了死者的魂魄,便逃了出来。
1971年,有三位当地人,说是一个是驼子、一个是跛子、一个是秃子,后被传称为“三子”,相约去瞿塘峡寻宝,攀上风箱峡悬崖,发现岩隙横搁的木桩上放置着12具棺木,他们毁坏其中8具,里面并没有金银珠宝,从中盗取了巴国时的青铜剑、木剑鞘、铜斧和一些装饰品,以及一只精美的男式圆口镂空雕花铜鞋。
关于三峡悬棺的传说还有很多,它成为研究三峡地区历史地理民风民俗的一个抓手。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