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地球首页 > 民俗文化 > 正文

中国千奇百怪的“熊猫姓氏”

时间:2017-10-28 23:10:19 浏览量:
用手机看网址:bd66.cc
用手机看网址:bd66.cc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网址:bd66.cc文章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蕴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富、贵、贱、高、低之分。如:孙中山、何子渊、叶剑英、文天祥、史可法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姓氏是家族血缘的标志,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这些稀有姓氏,承载了特殊的人文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面貌。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由稀有姓氏引发的文化现象尤其耐人寻味,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侧面触摸当代人的某种文化心理。

中国千奇百怪的“熊猫姓氏”中国千奇百怪的“熊猫姓氏”

姓是家族血缘的标志,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这些稀有姓氏,承载了特殊的人文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面貌。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由稀有姓氏引发的文化现象尤其耐人寻味,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侧面触摸当代人的某种文化心理。

千奇百怪皆人姓

所谓“熊猫姓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姓”。说起小姓涉及的范围,可以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那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

生活中常见的颜色如红、绿、赤、橙、青、蓝、紫等是姓氏,五彩斑斓;开门七件事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姓氏;头、骨、心、肾、肠、手、爪等器官是姓氏;鸡、羔、猴、狗等动物名称是姓氏;雪、风、电等气象名词是姓氏;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姓氏;动词笑、揉、猜、拣是姓氏;方位词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也来“凑热闹”……

“熊猫姓氏”生活中的趣事可真是不少。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有得乡,他这个“有”引发的故事就“可以讲满一箩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苏州开“有得乡音乐会”。在入场口,他听一个观众指着“有得乡音乐会”横幅对同伴说:“这个乡的名字真不错,谐音就是‘有德’,很有涵养啊。”继而疑惑地问:“可是,这个乡镇在哪儿?怎么没听过?”

安徽芜湖人中山崛则经常遭遇“你是姓中还是中山?”“难不成是广东中山人?”“您是日本人吧?”之类的疑问,每次都费尽口舌。后来他到日本大阪,发现那里姓“中山”的人比比皆是。他遍查家谱、咨询专家,终未完全弄清“中山”的来历,只是模糊地知道好像与古代的地名有关。

嫁到浦口区的西凤来自安徽砀山县,在村里“西”是头号大姓,直到走出家乡才意识到这个“西”有多稀罕,因为她和在外打工的两个姐妹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姓西的本家……

有一些稀有姓氏,在传统的文化语境里,生来“不讨喜”。武汉的操先生差点因姓离婚。他28岁初尝为人父的幸福,张罗着替孩子取名时,问题来了:妻子嫌操难听,怕宝宝也像他一样,从小被人笑话,要孩子随自己的姓,操先生不同意。夫妻俩谈不拢,引来双方父母加入,闹得不可开交。妻子气到要分手。无奈的操先生只好上网集思广益。网友热心跟帖,有人替宝宝取“操盘”、“操帅”等有趣的名字;有网友则安抚道:“这么冷僻的姓,重名率非常低”;有人则宽慰起妈妈:“不要在意,身边有人也姓操,发展可好了。”

著名姓氏研究者王大良告诉记者,我国目前使用的姓氏近4000个,其中占人口总数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个姓氏,95.5%的人只使用200个姓氏,85%人只使用100个姓氏。小姓总数达3000多个,这些姓氏人数最多的有几万或几十万,而最少的只有1个人。“小姓中既有古老的姓,也有新生的姓;既有单姓,也有复姓。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每段历史几乎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王大良说。

故事可讲一箩筐

生活中,小姓时不时地会给主人“惹麻烦”。

在某杂志社工作的罗雨田至今提起那个叫“老家杨”的小学同学还乐不可支。“每次下课我们都笑话他‘你咋不叫老子啊’。还有调皮的男同学直接建议他叫‘老婆老公’,哈哈。”记者费尽周折联系上老家杨,他说:“那时候自卑啊,埋怨父母怎么不挑个好的姓给我,特羡慕普通的姓。”他穿开裆裤时被叫做“老宝宝”,未出阁的姐姐被叫“老姑娘”、“老小姐”。有一次上学,教导主任拦住他,斥责他乱改名字:“哪有人姓老啊!”长大了,有一次骑摩托车违章,警察问名字,他如实报上,警察严肃警告“不要骗警察”,他只好拿出身份证……

据介绍,老姓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更改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满语“萨克达”有“苍老”的意思;一说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现在佛山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大多姓老。也有人传此姓最早出自颛顼高阳氏,《通志》也说它是“颛顼子老童之后”,以名为姓。当然,更多的人觉得老姓该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关。老子本来姓李名耳,世人尊崇他为老聃、老子,他的后代中便有人改姓老。

在网友看来,姓“老”很多时候其实还讨巧了,姓“鸡”“死”“难”“黑”“毒”的那才“情何以堪啊”。姓鸡?有人怀疑这是网友恶搞,世上哪有这么奇怪的姓?台湾人鸡启贤为了证明家族姓氏的存在,上网亮明身份证。现在还是高中生的他,因这姓氏,“一出生就是风云人物”。“一出生就叫小鸡,绰号有鸡排、鸡屁股、鸡胖,连老师也跟着叫。”“每次自我介绍都造成轰动。”他喜欢吃炸鸡,同学常笑他“干嘛吃自己人”,路上看到鸡大家就叫他“认兄弟”;老师也曾在课堂上突然问他:“天亮了,你怎么不叫?”“我只好咕咕咕!”关于家族姓氏来源,版本多样,目前尚无权威考证,但鸡启贤和大多数的鸡姓人一样,更相信鸡姓是由姓氏“奚”演化而来的。鸡启贤说,父亲鸡勋昭曾通过户政系统找亲戚,还说“我以后要生儿子,姓不能断绝”。

据专家介绍,很多小姓都是从少数民族姓氏演化而来。比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死”姓,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的。据传是中国倒数第一姓的“难”姓(作姓氏时读去声),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于此的男女老少都姓“难”。“难”不讨人喜欢,但在不少韩国人看来,这就是他们的祖根。据说,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名鲜卑族官员——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嘉义县有一户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满清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如今,毒家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

传承新造费思量

纵观几千年的姓氏发展史便可以发现,如今的大姓、小姓,起初差别很小,之所以后来两极分化,是因为不同姓氏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差别渐大。大姓“大”起来的原因是它不断吸收、融汇别的族人,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而小姓则采取相反的措施,不但不吸纳别族,还要从自身分族析出其他姓氏,自己的族群因此而渐渐变“小”。

个别新的小姓并非传承自祖辈。苏州有一户人家,长辈无人姓“点”,新生儿却姓了“点”。原来是姓蒋的爷爷、姓宋的奶奶、姓卞的外公以及姓沈的外婆都想争得孩子的“冠名权”,自然谈不拢,于是,四人商议为男孩取新姓“点”——该字结构是上边一个占有的占字,底下四点,四点分别代表蒋、宋、卞、沈四位老人的姓。对老人而言,“点”表示四姓(家)共同占有这个孩子;对孩子来说,“点”表示拥有四姓老人的共同关爱。后来男孩以点佳浩为名上了户口。

其实,历史上曾有点姓,但写作“點”,据说《太平图话姓氏综》上就有收录。后来,“點”简化为“点”,但内涵与“四姓共有”的“点佳浩”的“点”有区别。“點”姓可写作“点”,“点佳浩”却不能写成“點佳浩”,不然“四姓共有”的美好愿望就没了。

自创叠加姓氏,成为很多小夫妻解决孩子“冠名权”问题的主要方法。从教多年的朱老师表示,“以往孩子有4个字的名字,一般是传统的复姓欧阳、司马、中山,现在一个班里,会出现一两个4个字的名字,比如‘李杨’、‘王陈’‘孙许’等。开始还以为是弄错了,现在见怪不怪了。”记者的一位年轻同行叫做韩飞周游,每次活动签到,主办方还以为他们单位来了两个人呢。除复姓外,还有孩子的名字巧妙地嵌入了父母的姓,如姓朱的父亲和姓陈的母亲,孩子取名“朱佳晨”。

针对层出不穷的夫妻为孩子姓名争吵的新闻,专家表示其实大可不必,姓名只是一个社会标签,孩子开心与否更重要,根据现行法律,孩子随父母谁的姓都可以,与父母的血缘关系都是无法改变的。

古语云“坐不改姓,行不更名”,但在那些常被人起绰号、开玩笑的“熊猫姓氏”者里,动过改姓念头的大有人在。对此,王大良觉得,大众不要随便开小姓人的玩笑,“无论有无恶意,说者或许无心,听者肯定有意”。至于改姓,他表示“稀少姓氏应该得到保护。”《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编纂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更是对改姓之举连连摆手,“不要改不要改”。他说,中国姓氏由父系世代传递,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小姓、奇姓、罕见姓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传,有的还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遗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一个姓,不仅是多了一份家族史、文化史,更多了一部基因史。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羡慕小姓的大有人在,“在崇尚个性的今天,顶着一个特别的姓,多酷啊。”

站长点评:提起中国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 百家姓是《百家姓》。因为它与《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字文》等;都被旧时列入孩童的启蒙读物。《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宋朝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姓氏又何止504个,就是仅仅汉族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派生出来的。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夜樱
关键词: 中国姓氏
为您推荐网址:bd66.cc
  • 奇观
  • 生物
  • 民俗
  • 探索
  • 科技
  • 未解